上半年港股消费行情火热,但市场演绎的极具结构性,大涨了的股票叫新消费,而还没大涨的叫老消费股。虽然老消费股的整体表现一般,但部分消费股的估值已是近年较低水平,而且老消费股开始有了高额的股东回报,这是过往投资消费股时没有的安全垫,未来有没有机会大涨先不说,但先找到那些拥有反转条件的潜在玩家。
例如,今天股价大跌的中国飞鹤,看到不少人在讨论这是不是抄底机会。市场关注度高,原因是近期市场频传生育补贴再加码的消息,这即符合拥有反转条件的一类。
上周五飞鹤披露了2025年中期业绩预告,上半年收入预期为91亿元至93亿元,净利润为10亿元至12亿元。业绩波动造成了本周的股价震动,不过仔细研究后,会发现业绩波动其实危中有机。
公告披露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飞鹤给消费者的补贴增加,二是减少渠道库存,三是政府补贴减少,以及对全脂奶粉的一次性减值计提,但在原奶价格下行周期里,减值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例如,根据高盛报告,他们观察到蒙牛在上半年可能也因此减值,这是行业性问题造成的短期影响,高盛认为飞鹤将三季度完成渠道库存的调整。
除此之外,也有观点认为飞鹤用12亿补贴给消费者影响了当期利润。
事件起因:2025年4月,公司推出了总额高达12亿元的生育补贴计划,每个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可获得至少1500元补贴。飞鹤此次补贴不仅限于资金援助,还囊括了孕期指导、母乳喂养咨询及产后康复等多样化服务,全方位提升了家庭的育儿体验。

但补贴归补贴,需要关注的是补贴能否取得成效,若能在行业政策补贴前抢到市场份额,短期利润承压换长期客户的复购,那对中长期反而是健康的决策。
根据高盛的报告跟踪,根据高盛线上跟踪数据显示飞鹤今年1-5月份零售销售额双位数增长,全渠道25年1-4月增长7%,飞鹤补贴是取得些成绩的,但考虑到行业周期性和补贴换客户心智让利润承压,的确股价也受到影响。
但面对乳制品行业阶段性的挑战,飞鹤计划动用不少于10亿元用于回购公司股份,继续执行高额分红政策,预计2025年全年派息总额不少于20亿元,用实际行动给到市场对未来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飞鹤给出10亿元回购+20亿元的派息计划,按照今天飞鹤收盘市值计算,相当于向股东提供约7.7%的直接回报率,显著高于港股乳业同行普遍3-4%的水平。而这样的股东回报力度,其实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垫,只不过这个安全垫有多厚,看每位投资者自己的评判了。
从困境反转的角度思考,飞鹤有几个投资逻辑。
一是国产婴配粉龙头的地位不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截至2024年,飞鹤奶粉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经连续六年位居中国销量第一,连续四年位列全球销量第一,加上高盛跟踪的动销数据,有业绩拐点迹象。

二是公司账面现金足够多,公司股东回报在逐步加码。
从长期股东回报趋势来看,分红率一路从2019年的40.2%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69%,优于绝大多数同行,而2024年公司分红率进一步提升到76%,优于绝大多数同行,在同行里仅低于伊利。
但当然,市场上有观点担心分红受短期内利润下滑的影响,所以这次有不少于10亿元的回购计划,回购股份进入库存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稳定股价,并吸引那些追求高额股东回报的投资者进场。
2024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达到45.2亿元,截止去年底公司账面现金及短期银行理财近200亿元,随着乳业行业的拐点临近,未来现金流情况有望继续改善,在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股东回报。
三是从长远来看,行业存在跑出拐点的催化剂,行业也不会消失,龙头公司也不会死,且现在能提供7%以上的股东直接回报率,那安全垫还是足够的。
根据高盛观点,飞鹤将成为任何新生育补贴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例如,近期市场关注潜在的增量政策:“新出生的婴幼儿每年补贴3600元人民币,直到3岁,相当于每月300元人民币。”以及,飞鹤持续推进全球化举措,并在中国推出高端SKU产品,将推动2025年下半年的增长。
换句话说,在生育政策持续加码的背景下,市场投资者对增量政策的期待逐渐升温。即使未来出生率走不出拐点,也有中国奶粉出海的想象空间。
所以才能解释为何市场一直那么关注。一旦行业迎来政策拐点,叠加飞鹤现在较高的股东回报水平,到时候就有望受益于行业的beta修复,叠加高额股东回报跑出行业拐点,这是困境反转的逻辑。
总的来看,虽然短期冲击业绩的理由说得过去,但想让市场马上理解,并接受这样的事实还需要些时间。
站在当下动销业绩增长还不错的视角来看,未来业绩大概率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惊吓,中长期的叙事逻辑依然没改变。对于中长线的投资者来说,股东回报已经给了足够的安全垫,困境反转的几个条件也符合,最后就是考验个人对困境反转的判断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