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金融筑基护城,寿险改革助力跨越周期,中国平安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港美股 · 流云 · 2023-09-04 · 股权代码:02318.HK

当前的中国平安已经进入新一轮的高质量成长期

2023年至今的中国股票市场走势大起大落,投资者的情绪犹如过山车一般。事实上,回顾今年上半年的财报季,我们可以看到,包括金融、互联网、高端制造在内等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企业已经连续取得数个远超市场预期的业绩,企业竞争力在逆境中反而进一步加强。

以保险行业为例,随着几大上市险企公布今年中期业绩,行业持续复苏的趋势明显,基本确认渡过了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与此同时,中国平安作为领军企业,业绩再次大超预期,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259.60亿元,同比增长32.6%。可比口径下,2023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5.0%,单季度同比增长86.1%。

来源:东吴证券

新业务价值作为险企的核心指标,全面反映险企未来的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而平安之所以能够在新业务价值取得显著增长,是因为公司敢在行业逆境时主动求变,率先在发展战略、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在经历数个季度的阵痛期后,中国平安已经在代理人渠道、产品结构和业务生态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中国平安一直坚持探索和实践综合金融的商业发展模式。作为业务发展的“核心引擎”,成功推动平安由一家业务单一的保险公司成长为庞大综合金融集团。

可以说,基于牢固扎实的综合金融基本盘,在宏观经济不断向好的背景下,当前的中国平安已经进入新一轮的高质量成长期。

一、寿险改革见成效,开启新成长

2023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19.5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41亿元,年化营运ROE达18.2%。同时,公司注重股东回报,连续11年提升分红的绝对水平,向股东派发2023年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3元。

另一方面,平安以营运利润为核心分红政策,上半年公司营运利润有近七成来自寿险业务,现在公司的分红比例只占营运利润的近三成。其次,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幅增长45%。业务品质稳步改善,2023年上半年平安寿险保单继续率显著改善,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7.0个百分点。

而且根据国联证券的研究,当前资本市场对公司2023年的NBV增速存在较大的预期差,下半年随着公司在代理人渠道改革和新银保渠道的进一步开拓,公司新业务价值毫无疑问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也就是说,平安未来营运利润的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分红也将持续提升。

具体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37.4万人,同比-27.9%,较去年同期的-40.9%明显收敛,且环比呈现企稳趋势,Q1、Q2代理人环比增速分别为-9.2%、-7.4%,代理人出清进程基本企稳。

来源:公司财报

虽然代理人规模持续下降,但公司积极深化转型提升队伍产能,包括大力培养钻石队伍,匹配专属服务、产品、活动,扩大钻石队伍规模,来提升队伍产能。2023年上半年,代理人渠道人均NBV同比增长76.1%至5.6万元(半年度),人均收入同比增长37%至10887元/月,且85%的代理人在平安从业3-5年以上,具备较强的稳定性。

来源:公司财报

同时,银保渠道持续发力。与平安银行深化独家代理模式,“新优才”队伍已招募超2,000人,学历上均来自全球优秀院校,并经过了系统化专业培养。数据看,上半年银保渠道实现跨越式价值增长,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同比增长174.7%(同口径)。而且,平安的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达到19.7%,远高于市场银保渠道率的平均水平,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除渠道外,公司“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持续深化。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超2.29亿,客均合同数较年初增长0.7%至2.99个,超9,071万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29.7%的新增金融客户来自集团医疗生态圈,享有“+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68%。

如果说数个季度之前市场纠结的是什么时候基本面触底,什么时候代理人增速出现拐点,那么对于平安这份中期业绩,未来市场将不再纠结,多项核心指标已经表明平安已经跨过了调整期,重归成长期。

二、模式优势明确,综合金融筑基护城

改革之外,中国平安之所以能够多次穿越周期,核心是源自公司最核心的业务发展底座——综合金融模式,也是平安一直坚持探索和实践的商业发展模式,也是成功推动平安由一家业务单一的保险公司成长为庞大综合金融集团的“核心引擎”。

从海外看,综合金融也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初就在欧美市场开始发展,近百年来走过了一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诞生了一批以花旗、富国为代表的综合金融集团。而在中国金融业,综合金融的概念最早由中国平安创始人马明哲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随着商业市场的进化,“黑白不同卖”的理念已然过去,综合金融是当今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是“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省时、省心、又省钱”的专业、便捷金融消费服务。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金融版块业态之间的业务协同,实现交叉销售、客户迁徙,大幅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黏性的同时,也降低企业的渠道营销成本。

而且,企业长青在于能否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做对战略。从这个角度,平安能够在90年代就意识到综合金融的发展模式是非常超前的。纵观中国当前所有的平台级企业,基本都采取了类似平安综合金融的业务模式。例如腾讯以互联网社交为锚,延伸到游戏、阅读、影视等泛娱乐领域;美团以外卖为锚,延伸到团购、买菜、即时零售等生活领域。

从用户端看,综合金融也是从单一到综合、从繁复到便捷的服务选项。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持续提升,需求持续多元化。另一方面,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早期,终端用户对产品存在较高的理解成本和信任成本,综合金融的模式将大幅降低用户的购买成本和提升购买体验。

换言之,综合金融更是金融企业跟用户之间的双赢。

另一方面,高度协同的企业组织文化,强控股关系,旗下近30家专业子公司,业务高度协调,互相支持,形成了业务上的战略协作,也是平安综合金融模式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将综合金融体系进行拆解,就能明显看出它的优势。

第一,可以全方位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数据看,平安累计用户数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9亿,较年初增长1.2%;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增长至2.99个,较年初增长0.7%;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超9,071万。

来源:公司财报

第二,综合金融增强了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与粘性,有效提升了客均合同数和客均利润。2023年上半年,集团个人客户交叉迁移总人次为1,204万人次,综合金融对公司保险业务、银行零售业务持续产生贡献。客户财富等级越高,持有平安的合同数越多。截至2023年6月末,集团中产及以上客户占比超75.7%,高净值客户的客均合同数达21.44个,远高于富裕客户。截至2023年6月末,已有26%的客户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持有4个及以上合同客户的流失率仅0.91%。集团内5年及以上年资客户近1.53亿人,占比66.7%。

来源:公司财报

平安集团上半年实现客均营运利润298.16元/人,客均合同数达到2.99个,均领先同行业公司,显示出综合金融对客户价值提升作用。自2019年末至今,在客户数增长了15.6%的同时,客均合同数增长了12.0%。

第三,业务之间可以实现高效的协同配合,大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并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如银行业务为保险业务提供支付结算与理财支持,保险业务则为银行带来客户与流量。还可以与汽车、医疗等领域形成生态圈,实现“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协同效应。2023年上半年,平安综合金融交叉获客的成本显著低于外部渠道。

从综合金融对平安金融主业增长的贡献来看,主要体现在寿险代理人渠道交叉销售的保费收入增长贡献以及对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等指标上面。

以银行渠道为例,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86.1亿元,净利润253.87亿元,同比增长14.9%。综合金融对银行新增客户、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净增额、“新一贷”和汽车金融贷款发放额、信用卡新增发卡量等影响明显。截至2023年6月末,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8,640.24亿元,较年初增长7.7%,个人存款余额11,474.81亿元,较年初增长10.9%,非常亮眼。

来源:公司财报

此外,平安银行实现代理个人保险收入22.07亿元,同比增长107.2%。而今年以来,银保渠道也成为平安寿险NBV增长的主力军,同比增长174.7%,达28.25亿元。

三、与时俱进,持续建设

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进化。静态不变的模式谁都可以学,不断动态进化的模式才是他人难以复制的核心。

如今的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已经成长为,以全面的金融产品和一个账户体系的推出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金融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构金融消费的生态系统,并对需求、产品、渠道、体验进行全面深度融合的创新金融生态模式。

马明哲曾用三句话概括金融、科技和生态在中国平安内部的关系: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基于平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力,平安提出当代社会新金融消费模式的升级——综合金融消费模式,这一模式以综合金融产品和主账户体系的推出为核心,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金融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构金融消费的生态系统,将满足消费者全面的需求、全渠道打通、全产品链接、全方位体验等等。

华西证券认为,科技有望引领行业变革、带来更大的业务空间,在保险行业中,中国平安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让科技赋能业务、助力降本增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可以看到平安发挥科技引领优势,大力推动综合金融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利用AI、大数据等手段提升了保险核保、理赔、银行营销、风控等金融业务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丰富的线上产品带来了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比如口袋银行APP的活跃用户已达到5105.36万,还在持续上升。

在具体业务中,例如平安的AI坐席服务量约9.9亿次,覆盖了平安81%的客服总量,大幅地降本增效;平安借助综合金融的科技优势不断提升交叉销售的能力与效率和满足集团内客户的迁徙需求;平安银行推出OMO零售模式、保险业务实现智能化理赔,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外,凭借科技加持,平安一直在金融普惠方面不断努力,希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业绩会上总经理谢永林表示:“公司透过模型、技术,降低金融服务准入门槛,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和可得性,创造金融新供给。”

科技赋能是提升平安综合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依托数万技术人员的研发实力,平安必将继续推动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而生态构建上,比如现在作为核心战略的医疗生态方面,中国平安创新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将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为个人及团体客户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赋能金融主业。截至2023年上半年,在平安近2.29亿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客均合同数约3.43个,客均AUM达5.58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2倍。

更重要的是,凭借完整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2023年上半年,集团29.7%的新增金融客户来自集团医疗生态圈,享有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超68%。

中信证券的研究认为,到2030年,我国的老龄人群消费潜力将达到36.7万亿元,到205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106万亿元,养老产业将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潜力。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将医疗健康作为价值增长的新引擎,对布局综合金融已久的中国平安而言,既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也是以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体现。

陈心颖在业绩会上也表示“中国平均健康医疗消费是5000块,很少的。跟新加坡2.4万比的话,还有5倍差距,跟日本比有6倍差距,除了国内市场扩大,这方面有5、6倍提升。”

底层是科技做赋能工作,科技赋能生态,并最终赋能金融。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专利申请累计达49429项,在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利数排名均为全球第一。

来源:公司财报

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大家关注较少却值得一提的是,平安还把综合金融运用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上,也可以称得上是对综合金融运用理念上的进化。

例如到2023年年中,平安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累计投入8.27万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年中,平安保险资金负责任投资规模达到8439.30亿元,带动金融资源流向更多绿色低碳产业。2023年保险绿色投资规模是1,409.29亿,绿色贷款余额1,349.26亿,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177.35亿,MSCI ESG评级为A,位列中国保险行业亚太地区第一位,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绿色金融,坚持负责任投资理念;

2018年以来累计提供扶贫及扶贫产业振兴帮扶资金960.60亿,援建119所平安小学,累计招募超过1万名支教的志愿者。通过整合综合金融、医疗健康资源,持续开展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项,精准发力乡村振兴。

四、结语

中国平安以开拓者的姿态,为中国的综合金融实践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其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启发作用。读懂综合金融,就是看懂了平安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

浙商证券表示,中国平安深化发展"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有望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东吴证券更是对中国平安深化综合金融模式下的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表示近期的中报是公司多年来首次交出一份大超预期的中报,颇有行业龙头卷土重来之势。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数十年对综合金融模式的持续探索和实践,中国平安已经构筑起牢固的企业护城河,商业模式充满韧性。同时,在经历数年的行业调整和渠道改革后,平安寿险基本宣告成功跨越周期。

未来,平安仍将持续丰富完善综合金融模式,依托科技实现场景化服务,再将其与金融业务相结合,形成生态闭环,为平安夯实金融主业提供坚实支撑。这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模式,将持续增强平安综合金融的质量、规模和竞争力。